第两千六百七百二十二章 几件事(1/2)
《白描道君像图》可以引伸出中国古代线描画的发展,和砖画,瓦当等工艺的关联关系,宋代道君的形象,黄庭经对宋代文人和世俗的影响等等等等,可是老大一篇文章。
从绢底和裱锦,可以聊宋代纺织技术,从素面的绢到繁复提花的锦,从家庭织布到官锦院里的大织机,以及织锦文化和对周围蕃国的影响等等,都可以展开。
《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》大青绿山水,就可以聊中国的隐士文化,魏晋门阀,清谈,哲学流派,黑暗政治和佛教传播对文人思潮的影响。
《杜甫诗意图轴》就更是周至的长项了,可以讲中国传统诗歌的发展,创作规律,审美意趣,流派,意境表现和传递,诗意和画意的美学共性……
这是一个难得的科普机会,反正手动的时候嘴闲着也是闲着,因此周至也就不厌其烦,至于说最后摄制组采用哪些内容,那是他们的事情了。
反正研究比他深刻的,英文没有他好,而英文比他好的,对于国学研究的广博程度和深度又不如他,而且周至絮叨有个特点,那就是生动,知识点繁密,虽然专业但不失有趣,常常在幽默当中就完成了知识的普及,而许多稀奇古怪的“冷知识”,往往让人感到既震惊荒诞,但又符合当时的情理,可以充分地满足大众对古代东方生活的猎奇心理。
外行看热闹,内行可就看门道了,周至纯粹是干到哪儿,想到哪儿,就聊到哪儿,没有草稿没有宣讲材料,完全是信口开河,可是能够将三幅画上涉及到的各种学问,都道得出个一二三来,就连学术精深的翁万戈都暗暗啧舌。
很多知识就连他这研究了翁家收藏一辈子的人都不了解,这娃当真就是一瓶“国学万金油”!
周至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,就是修补画作的时候专心致志,废寝忘食在这个时候不再是形容词,而是客观事实。
别人也不敢随意干涉打扰他,只能按顿补充食物和饮水,大家轮流着陪他熬。
等到修复完最后一笔,将笔一丢,直接躺倒在沙发上,闷头便睡。
“以钧快去拿床被子来,屋子里空调有些凉。”翁万戈赶紧招呼:“这两天一夜,老夫也算是开了眼界了,了不得啊……”
“我们看画,会不会影响到肘子休息?”管舒宁对麦小苗问道。
“不会的。”麦小苗坐在沙发边,轻轻握着周至的手,又是心疼又是骄傲:“现在就算大声说话也弄不醒他,等他睡饱了自然就好了。”
“这个习惯不好,要改。”王少方说道:“肘子现在年轻,倒还扛得住,等到以后年纪大了怎么得了?”
“这事儿也怪我。”翁万戈自怨自艾:“我是没想到他动作如此之快,早知道就一幅画一副画地慢慢来了……”
“既然都完成了就不说了,不过叔父您最好给国内打两个电话,让老爷子们把肘子这个毛病纠正过来。一次性修完,着法子太耗损心力了,不是长久之计。”翁以钧说完再度看向画面:“但是话又说回来,这么做又的确让人感到震撼,看看,说修旧如新,当真就修旧如新啊……”
“是啊,之前我一直担心国内的技术和条件。”翁万戈说道:“现在看来,东西交给肘子,令人一万个放心!”
“就是不知道啥时候醒。”管舒宁笑道:“安先生还等着看集齐一套的康熙八大码和豇豆红本朝茶圆呢,大都会博物馆那边也提出想要借用这套瓷器,和馆藏一起,举办一个康熙磁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。这小子书法不错,我就不用另外求人了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