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女生小说 > 快穿:戏精宿主她越学越坏 > 第199章 待替换5

第199章 待替换5(2/2)

目录

共情或许就像母乳一样,成年人不需要母乳,婴儿却需要喝奶才能长大。

很多心理学家、哲学家和父母都把共情当作道德伦理的发展性核心。他们认为婴儿具有超强的共情能力,能够自然而然地对他人的情绪产生共鸣。随着婴儿逐渐长大,这种基于情感共鸣的道德思维逐渐变得更加抽象,最终他们能不再依赖共情而关怀他人,并且具备客观地进行道德推理的能力。

这种说法的最大诱惑是它非常简单明了。用这种方式解读道德思维,只需要把婴儿的思维归纳成一个单一的要素——共情的火花,也就是能够感受他人的感受,其余一切都是这个火花的结果。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振奋的极简主义结论,尤其是对那些坚信婴儿的脑中没有什么复杂东西的人而言,这极具吸引力。

这种观点得到了伟大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哲学家亚当·斯密和大卫·休谟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可,很多当代的发展心理学家也对此非常认同。例如,马丁·霍夫曼就认为,共情是“一种更适合对方而非自己处境的情感”,并且对共情的发展过程给出了详尽的理论描述,认为共情是道德的基础。对他来说,共情是“人们关爱他人的冲动,也是让社会生活成为可能的黏合剂”。

这种观点其实与我的论证并不矛盾。即便共情是儿童道德观的基础,它对成人而言也可能是毫无益处甚至是有害的。就像我们可以写本叫“反对母乳”的书,因为母乳其实只对婴儿有益。

我反对共情,但也相信人们会感受到同情和怜悯。我们都希望帮助他人,也想要全身心投入地追求有意义的目标。有人甚至对这一点都抱有怀疑的态度,拒绝承认人类存在同情和怜悯之心,认为人类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的动物。

当然,即便是这些愤世嫉俗的人也不得不承认,我们有时会帮助他人,甚至会对陌生人施以援手,比如给慈善机构捐钱捐物、无偿献血、在网络上发布有用的评价,等等。但是,他们会说这一切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的动机。例如,可能是为了获取名誉,增加自己的声望;可能是期待对方投桃报李,等着在将来获取回报;可能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,获得异性或朋友的青睐;也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。他们认为,人类的动机永远都不纯粹,并且如果真的认为自己是纯粹的那就是自欺欺人。就像进化生物学家迈克尔·盖斯林(MichaelGhisel)说的那样:“揭开利他主义者的面皮,你会看到里面虚伪的血液。”

很多聪明绝顶的人都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,比如,霍布斯停下来给了一个乞丐一些钱。他的朋友非常惊讶,立刻指出霍布斯由来已久的坚定立场,即人本质上都是利己主义者。霍布斯回答说,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,他施舍的动机完全是自私的——看到乞丐的痛苦让他感到不舒服,而施舍行为则让他感觉很好。

林肯身上也发生过一个类似的故事,当时的报纸是这样报道的: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