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盐商第一 四大太监(1/2)
汪汝谦头戴逍遥巾,身穿一袭苏绣的丝绸锦袍,颔下留着精心修剪的胡须,看上去虽然上了些年纪,至少四十多了,但卖相看上去却还不错,身材也没有太大发福走样。
若是放在江河那个年代,汪汝谦肯定要被许多小女生送个中年帅大叔的标签。尤其汪汝谦还是徽商巨富,放在后世更是成功企业家。
做为目前徽商家族中排名第一的大族,汪家自然也是早已进入了大明盐业。并且踏入盐业的时间非常早,在明宪宗时期的成化年间就已经开始了。
其实他们江家踏入盐业的时间更早,早在太祖朝时,开中法正式施行不久,江家就响应朝廷号召,开始组织人手往边关运粮了。甚至当年也曾在九边之地开荒招民进行商屯,就地屯田种粮。
但可惜终究因为地利之故,在那边人生地不熟,竟争不过边关附近的山陕商人,所以最终以失败告终,被迫退出了这行。
最后核算下来,不但没挣了钱,反而还赔了一部分,以当时江家的体量而言,也算是有些伤筋动骨。
江家在这件事上的失败,也等于是为徽商们率先踩了雷。当时已经参与的也都跟着纷纷退出,还未参与的立即就此打住。
因为最初在这件事上受了挫,所以直到明中期弘治年间,当时的户部尚书徽人叶淇改革盐法,由纳粮运边改为纳银运仓,把开中法改为开中折色法后,江家才终于开始花钱买盐引,重新踏入这行。
但开中折色法虽然是在弘治年间才正式明文施行,可早在前朝的宪宗成化年间,就已经存在有事实上的折色纳银。
汪家正是在成化年间,最早参与折色纳银进入盐业的。据说汪家当时是搭上了宪宗皇帝身边的亲信宦官,大太监汪直的关系。
这个汪直可不是后来嘉靖年间那个出身徽州的大海盗汪直,而是
与明英宗时期王振、明武宗时期刘瑾、以及现在天启朝的魏忠贤并称为明朝四大太监的汪直。
这个汪直也是电影《龙门飞甲》里厂花雨化田公公的原型,在宪宗朝出任西厂提督,力压东厂与锦衣卫,权势滔天。
那句电影里的台词,“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,东厂管不了的我也要管”,正是历史上汪直真正的体现。
而且在明朝的这四大太监里,汪直的评价也最好,后来还曾做为监军长期戍边,驻守大同,并且曾亲自率兵杀敌,立有军功,最后也得以善终,安享晚年。
这个汪直与后来的大海盗汪直确实是同名同姓,不过这位西厂提督却并不是徽州人,甚至根本不是汉人。
汪直是少数民族中的瑶族人,成化初年,兵部侍郎、右佥都御史韩雍平定大藤峡“瑶乱”,然后将俘虏的一部分瑶族幼童送入宫中,阉割后充当内宦,汪直正是其中之一。
不过汪直虽然不是徽州人,甚至不是汉人,但既然都姓汪,也有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,反正当时徽商中的汪家便千方百计攀上了汪直这棵大树,走通了其门路。
汪直也可能是看在同姓的关系上,对当时的汪家多有照顾,再加上后来汪直被派往大同戍边,也需要钱粮上的支持,所以便帮助汪家开中折色,弄来了盐引,由此进入盐业。
后来嘉靖年间的那个大海盗汪直虽然是出身微州,也是姓汪,但其实并非出身汪家嫡脉。毕竟汪姓本就是歙县大姓,县中姓汪的人实在太多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