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城记忆(2/2)
大家从教室跑出来,顺着楼道向东面跑去,左侧上楼梯然后左转就到了二楼,其实说是二楼平台更合适,有淘气的男生,则从楼道西面的尽头,顺着盖楼砖头的插口徒手攀岩,到达二楼平台,虽比东面上楼梯慢点,但是男孩子的英雄气概总比女孩子略胜一筹!
这一层楼里总共八间教室,都是门对门,这个地方在我的记忆当中也是最深的,三年级之后的经历也是从这里开始的,一到二年级也没什么可记录的,在这里就不说了!
又是开学季,我因为年纪小,而且又是从农村过来的,语言、风土人情等刚开始都和矿上孩子们接不上轨,久而久之越来越跟不上课,老师和家长商量让我留一级,我也只好离开原来的班级,退了下来。
开学第一天我走进了一个陌生的班级,只记得上课铃响了,我坐在我的座位上,一个班长模样的女孩子,走上讲台,她身穿一件粉红色的衬衣。,梳着两只小辫子,瘦瘦的个儿很高,面目清秀,招人喜欢,后来才知道她就是这个班里的班长。
只见她两手举起来,做了个打拍子的动作,高声唱到“小蜜蜂嗡嗡叫,红小兵天天起得早”预备唱……
下面的同学接着唱了起来,班里歌声四起,我一开始不会唱,慢慢也跟得上他们唱了起来,有音乐细胞没办法,因此唱歌爱好也一直跟随我一辈子!
班长姓张,在二线住,那个时候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主要分两个地方居住,一是矿生活区,二是二线,这是大多数学生的住址,另外还有一坑,三坑,和五号井。
以前矿区分为三个生产坑口,一坑是第一生产井口,五号井之前叫二坑,第三生产矿井就是三坑,这些孩子也都是跟随父亲到矿子弟学校上学的,大都是农民户口。
一坑,三坑距离学校最远,大概有四五公里,孩子们天不亮就背着书包去学校,那个时候没有自行车,更没有公交车,都是徒步上学,早晨来,中午回,下午来,晚上再回家,一天要走二十公里左右,要是现在的孩子真的受不了!
好的,下面在介绍一下我当时住的地方,我父亲在康城矿医院工作,我们的家当时就住在父亲工作单位,一间房子,将近在那里住了十年。
康城矿医院就坐落在学校的正南方,占地面积也有几十亩,医院的大门面朝东面,距离医院大门两三百米,就是康城煤矿的汽车队。
进入医院大门,左边右边各有两排房子,进大门左右有两条路,一条路朝南,一条路朝北,然后两条路都向正西延伸。300米以后两条路向南向北连接,这条路整个围绕一医院一圈儿。
我的家就住在医院大门进门右侧第一间房。房子背靠东面朝西,门口有两棵大杨树,是父亲亲手栽上的。
医院从东面开始向西面发展有三排房子,中间整个儿一条走廊贯通。走廊的最西头是厕所,西南角就是太平间,用来停放死人的。
医院的正北面有一条围墙与学校操场相隔。围墙与医院宿舍之间有一块空地,父亲没事儿的时候在那里开垦荒地,种了好多蔬菜,茄子,黄瓜,豆角,西红柿。
这一块将近一亩的荒地,当时也成为了父亲的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场所,种的菜很多,有时候自己吃不完,父亲就就把剩下的菜送给医护人员,大家也都说父亲这个人是个好人,平易近人,我却不这么认为,反正对我很凶!
医院的南面隔一条马路就是二线了,具体为什么叫二线我也闹不清楚,总之就是矿务局机械总厂的家属院。他虽然在康城矿,但是与康城矿不是一个体系,机械总厂属于邯郸矿务局直属管理,和康城煤矿不是一个单位。
机厂家属院,从南到北,上下各十多排房子,因为地势关系,上面的房子略微比下面的房子高出一两米,全部都是蓝砖红瓦房,他们的孩子们也在康城煤矿子弟学校上学,机厂家属院的正东面,是一个很大的供销社,说供销社,现在孩子们可能不知道,也就是现在的商店。
以前供销社的货物陈设和客户们是隔开的,外面有一个柜台,柜台的后边是营业员和摆放的商品,需要买什么东西?营业员可以给你拿过来。
不像现在的超市,想要什么拿什么,□□中后期的时候,我记得买东西是凭票买,而且还要背诵一段□□语录,不会背送的不卖给东西。我同学的妈妈就在里面当营业员,因此我的家里也沾了不少光。
机厂家属院的在往南面,就是机械总厂,然后是地质队和康城煤矿的三坑坑口,后面我们简称三坑。三坑占地面积也有几千亩,分为职工宿舍,澡堂,食堂。一个坑口也是一个小世界,衣食住行一应俱全。
学校的东面就是康城煤矿家属院了。在我七八岁的时候,这个家属院也相当小。居住的也很分散,除了矿上盖的房子以外,也有许多自己搭建的小房子。
出了学校大门向左100米在向东上一个坡,两边都是红砖红瓦建筑。那个时候有一间这样的房子已经很不错了。后来这些低矮的房子全部拆掉,全盖成了楼房,这也是我上学十多年以后的事了。
上到坡顶,是一条南北马路。这条马路贯穿一坑、矿职工家属院、车队、机厂、地质队以及三坑。是康城煤矿的一条主要运输道路,以及通向外界的主要道路。
坡顶过了马路对面是营业食堂,那个时候是矿上唯一一个食堂,现在叫饭店,但是在营业食堂吃顿饭是要凭粮票的,那个时候没有粮票,再多的钱也不会卖给你食物。
顺着这条马路向北走。马路中间是很大的一个圆盘,是车辆行走分道以及掉头使用的。
圆盘的左边是十路汽车站,是从邯郸发往康成煤矿的公共汽车站,也是康成矿人到邯郸去的唯一的一个交通工具,一天大概有十多趟车,那个时候从康城矿到邯郸25km才五分钱。
这条马路的左右都是职工家属住宅,路两边的地势分为东高西低,呈阶梯分布,顺着马路再向北走,第一个路口东面是粮站,十字路口东北角有一颗很大的洋槐树,说它大,三个人拉起手抱不住。
大槐树虽粗但不是太高,树枝呈伞状延伸到马路上,夏天树荫下很多人乘凉聊天,大槐树侧面是商店(供销社),矿区的商店(供销社)分为三个,从南向北第一家是百货,第二家是烟酒糖果,第三家五金副食。
向北走第二个路口西面是机关食堂、保卫科。东面是俱乐部、广场!那时的俱乐部主要是召开职工大会或放映电影用的!
再向北是马棚,马棚是养马匹的,最早的时候矿上运输也需要马车!过了马棚马路开始分叉向东、向西转弯,向东下一个大坡,在上一个大坡就是一坑坑口了。
两个大坡连接处有一条大沟,这个大沟两侧是农村田地,雨季洪水顺着大沟流向清华河,我们把这条大沟称为东沟,东沟的正东面就是东山!
向西北延伸通向远方,现在叫永峰公路,是峰峰和永年的专线道路。
从一坑到三坑有一条铁路,是把产出来的煤炭运往外面去的,基本是和公路平行,但是中间间距远的地方有几公里,一坑到三坑成扇形分布。
这条铁路正好把一坑、矿区家属院,学校,医院,二线,机厂,地质队和三坑包围进去,成为矿区和附近农村的分割线,这条铁路说起来也有我父亲的血汗,更有我的快乐童年,以后我会慢慢给大家讲起!
以上我已经把康城煤矿的地形以及地理位置,介绍给了大家,大家现在对康城煤矿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吧!接下来我会把每个地方发生的故事讲述给大家。
这里有我的童年,也有我的青年和中年的留恋。总之我的人生在这个位置待的时间最长,对他的感情也最深。现在这个地方原来的样子已经不存在了,替代他的是一排排高楼大厦,古老的影子只能在我脑海里萦绕。